在投资的顶级江湖中,顶级投资人犹如神秘的投资侠客,他们的人的热爱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。而当这些投资大鳄与艺术收藏碰撞在一起,艺术更是收藏收藏擦出了别样的火花。今天,理性咱们就来聊聊顶级投资人的上资讯艺术收藏,看看在理性与热爱之间,为先他们是顶级如何找到平衡,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投资艺术世界的。 庄诺的收藏之路,一开始可能只是出于对艺术单纯的喜爱。就像我们普通人,看到一幅漂亮的画,一件精美的艺术品,心里就喜欢,想把它带回家。他的第一批藏品里有林风眠、吴冠中和陈逸飞的作品,这些可都是艺术界响当当的名字。但随着收藏的深入,藏品越来越多,市场也在不断变化,他意识到,收藏不能只凭感觉,得有自己的逻辑。 投资原则与艺术收藏的融合 庄诺对国内新生代青年艺术家的关注和支持,真的很值得一说。他有一套清晰的筛选标准,第一,必须要有国内八大美院毕业的科班背景,这就像是一个基础门槛,有了这个专业背景,说明艺术家在绘画技巧、艺术理论等方面有扎实的基础。第二,画面要有强烈的个人语言和辨识度,就是说第一眼看过去,就能分辨出这是谁画的,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,独特性太重要了。第三,艺术家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专注力,能抵挡住在有所成之前的孤独与清苦。他特别欣赏那些能吃苦、能沉下心来创作的年轻画家。 最近庄诺在美院毕业展上一下子收藏了27件作品,其中青年艺术家安琪的绘画《祷》在社交媒体上爆红出圈,也让他成了新闻热点。他说自己一开始没留意《祷》,是看了几圈之后,才发现它的画面很有意思,能让人一眼看懂,日常生活中的“消费主义”符号被艺术家呈现得特别好,他就马上找到艺术家谈收藏,当时可完全没想到这幅画会在网上火起来。在他看来,在艺术家职业生涯早期进行收藏,就像是一场风险与收益并存的“天使投资”,成本低,如果艺术家发展得好,收益可能会很高,就像投资原始股一样。 他还观察到现在精英审美和大众审美有隔阂,精英审美一般是学院派审美,而大众审美靠互联网传播。流量对艺术家来说是把双刃剑,一方面能让艺术家迅速被人知晓,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一些人过于追求流量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质量。他觉得不能因为是流量时代就抛弃传统画廊的营销模式,线上线下应该有机结合,营造一个艺术生态中的“O2O”模式。对于流量造星时代下青年艺术家“一夜成名”的现象,他保持着绝对的冷静与理性,他说作品真正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,要经过时间的验证,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久,才能看出这个艺术家是否能进入美术史。所以他反复提醒新手藏家,要理性看待市场热点,避免冲动消费。 对庄诺来说,艺术品可不只是有金融属性和资产配置价值,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精神意义。疫情期间,他每天在家赏画、研究、喝咖啡,艺术带来的愉悦和疗愈成了他最珍贵的精神享受。他还说,把艺术品陈列在家里,也是家庭美育的一部分,这些绘画能让家里变得更有格调,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人的艺术修养。 在艺术收藏界,他的地位也不容小觑。他的艺术收藏之路始于毕加索的一幅半身肖像画。1970年,27岁的格芬赚得第一桶金,成了百万富翁。职场伯乐建议他买幅画,说艺术总是在升值,还能为家增添魅力和乐趣。于是他以3.6万美元的折扣价买了毕加索的画,可挂在家里后他很焦虑,怕被偷,还买了7.5万美元索赔金额的保险。结果画真被偷了,他拿到索赔金还挺开心,觉得自己赚了,后来画被找到,他都不愿还钱,让保险公司自行处理,最后这幅画被保险公司送去拍卖,成交价13万美元。这是他投资生涯少有的滑铁卢,也是他艺术收藏的起点。 格芬的收藏更偏向投资型,虽然不能说他对艺术毫无兴趣,但在利益面前,拥有一件杰作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。他在买入卖出之间,把美国战后艺术作品的价格不断推向新高度。2006年,为了收购《洛杉矶时报》,他相继以6350万、8000万和1.4亿美元的高价出售了德·库宁、贾斯培·琼斯和波洛克的三件重要藏品。他为了购入德·库宁最具标志性的《Woman III》一画,也是煞费苦心。当时这幅画属于伊朗国王的收藏,在德黑兰当代艺术博物馆,很多人想买都没成功。格芬了解到伊朗经历政变后实行“全盘伊斯兰化”,对西方视觉艺术排斥,于是他想法设法购入讲述伊朗历史的16世纪重要古籍手稿,最终成功将这幅德·库宁杰作带回美国。 这些顶级投资人的艺术收藏故事,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。他们在艺术收藏中,既有理性的投资分析,又有对艺术纯粹的热爱。理性让他们在收藏时不会盲目跟风,能做出明智的决策,让收藏更有价值;热爱则是他们持续收藏的动力,让他们能真正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。 声明: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,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。 |